您的位置: 首页 > 保函知识 > 行业资讯

其他财产保全的法律规定

其他财产保全的法律规定

在民事诉讼中,财产保全是申请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。除了常见的查封、冻结等保全措施外,我国法律还规定了其他多种财产保全措施,以全面保障申请人的权益。这些措施涉及到诉讼保全的各个方面,包括保全对象、保全方式、申请程序等,构成了我国财产保全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。那么,在民事诉讼中,其他财产保全的法律规定有哪些呢?

一、其他财产保全的概念

其他财产保全,是指人民法院在民事诉讼中,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或依职权采取的,除查封、冻结以外的其他法律措施,以保证将来生效判决的履行。这些法律措施主要包括扣押、收存、托管、公告、限制出境等,与传统的查封、冻结保全措施不同,但同样具有保全财产的功能。

二、其他财产保全的种类

(一)扣押

扣押,是指人民法院对动产、有价证券等进行暂时扣留,禁止所有人或持有人转移或处分的行为。扣押的对象通常是易于变卖、便于转移的财产,如金银珠宝、古玩字画等。人民法院可以直接扣押,也可以责令被保全人交付,由人民法院指定第三人或有关组织代管。

(二)收存

收存,是指人民法院对当事人争议的货币、有价证券等财产,予以暂时收存的行为。收存的对象通常是货币和票证,如现金、存单、债券等。人民法院可以直接收存,也可以要求银行、证券公司等机构协助收存。收存期间,人民法院可以禁止相关账户的资金支付或证券转让。

(三)托管

托管,是指人民法院对需要管理或经营的财产,指定第三人或有关组织代为管理、经营,以防止被保全人转移或隐匿的行为。托管的对象通常是生产资料、企业资产等,如厂房、设备、在建工程等。人民法院指定的托管人应履行诚信义务,妥善管理或经营被托管财产,并定期向人民法院报告。

(四)公告

公告,是指人民法院通过报纸、网络等媒体,将保全信息予以公开发布的行为。公告的对象通常是不动产、知识产权等,如房屋、土地、商标、等。人民法院可以通过公告,宣告相关财产已被保全,禁止任何人对该财产进行处置或使用,以防止被保全人隐匿或毁损。

(五)限制出境

限制出境,是指人民法院对被保全人采取暂时限制出境的措施,防止其逃避履行义务的行为。人民法院可以根据申请人的申请或依职权决定,对被保全人发出限制出境令,并通知有关部门在边境口岸予以执行。被限制出境的人员,需经人民法院许可,方可出境。

三、其他财产保全的申请

申请其他财产保全,通常需要提交以下材料:

申请书,应写明申请保全的理由、保全的对象和范围等; 相关证据,如财产存在转移、隐匿、毁损风险的证据; 财产清单,写明需要扣押、收存、托管等财产的种类、数量、所在地等; 担保书,申请人应提供相应的担保,以保证被保全人因保全错误受到损害时可以得到赔偿。

人民法院应在收到申请后48小时内作出裁定,并及时实施保全措施。

四、其他财产保全的解除

其他财产保全的解除,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:

人民法院裁定解除,如申请人撤回申请、被保全人提供反担保等; 人民法院依职权解除,如保全措施错误、保全期限届满等; 人民法院执行完毕,如判决已履行、申请人明确放弃等。

人民法院解除保全后,应及时通知相关部门或组织,并要求申请人赔偿被保全人因保全遭受的损失。

五、案例分析

某知识产权纠纷案中,原告发现被告有转移涉案权的行为,为防止被告继续转移或隐匿,原告向人民法院申请了其他财产保全。人民法院经审查,裁定对涉案权予以公告保全,并在知识产权局官网上发布了保全公告,禁止任何组织或个人受让、许可使用该权。终,原告胜诉,并通过执行获得了相应的赔偿。

六、小结

其他财产保全是我国民事诉讼保全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,它丰富了保全的措施,扩大了保全的范围,为申请人提供了更多保障权益的选择。在实践中,人民法院应根据案件具体情况,合理选择其他财产保全措施,限度地维护申请人的合法权益,确保民事诉讼保全制度发挥应有的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