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 首页 > 保函知识 > 行业资讯

集资诈骗保全财产

集资诈骗,是将诈骗与集资相结合的一种手段。不法分子打着集资的幌子,以高额回报为饵,向公众吸收资金,然后携款消失。这种行为不仅损害单个受害者的利益,而且往往会造成的社会影响。为了地保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,法律对集资诈骗罪有明确的规定,同时也有有效的保全财产办法。以下就集资诈骗案中,如何保全受害者财产的问题进行分析:

集资诈骗的定义及法律规定

集资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,采用承诺还本付息或者高额回报等方式,向社会公众集资,数额较大的行为。它与普通的诈骗罪不同,诈骗罪往往是针对特定人实施的,而集资诈骗是向不特定公众进行宣传,以获取更多人信任为目标。

我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规定:以非法占有为目的,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,数额较大,为个人非法集资,数额在五十万元以上的,或者集资额在五十万元以上三百万元以下,使用集资款额三十万元以上的,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,并处或者单处非法集资额百分之二十罚金;数额巨大,集资额在三百万元以上的,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,并处非法集资额百分之二十以上百分之五十以下罚金。

集资诈骗的数额标准是法律规定的重要内容,也是区分不同罪名和量刑的依据。集资诈骗案中,对集资数额的认定是关键步骤。集资额包括集资成功金额和未成功部分,以实际收取的金额为准。

集资诈骗的常见手段

集资诈骗的手段多样,不法分子常常打着创新创业、投资理财、养老服务、慈善基金、艺术品交易、房地产开发等幌子,利用人们寻求高回报的心理,许以高额度回报欺骗公众。例如,某公司打着“消费返利”的旗号,承诺在一定期限内向消费者返还本金并支付高额利息,吸引大量消费者购买高价商品,以新加入会员的资金支付老会员的利息,形成资金的不断流转。

还有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技术,在网上设立虚假的交易平台,以高额返利为诱饵,引诱投资者不断投入资金,并制造虚假的交易记录和虚假的盈利现况,当资金达到一定规模后,诈骗者便将网站关停,携款消失。

保全集资诈骗案财产的步骤

面对集资诈骗,快速有效地采取保全财产措施十分重要。集资诈骗案中,通常有以下几种保全财产的办法。

尽早报案

集资诈骗往往涉及大量群众,散居于各地,当发现集资诈骗的迹象时,应当及时报案。向公安机关报案是保全财产的前提,在部门的指导下行动,才能更好地保障受害者权益。集资诈骗案涉及的人群较广,可以向当地派出所报案,由派出所将案件移送至公安机关经侦部门处理。

查封、冻结涉案财产

集资诈骗案中,不法分子往往将集资款用于个人消费、投资等,或转移至他人账户。因此,在掌握涉案财产去向后,应当尽快采取查封、冻结措施。查封、冻结的对象包括资金、不动产、动产等。其中,对资金的冻结,应尽可能覆盖涉案银行账户,及早采取临时冻结措施,以防不法分子转移资金。

对不动产的查封,则可以防止不法分子将房产转让给他人。在实际工作中,公安机关会联合房产管理部门,对涉案房产进行查封,以公示方式告知社会公众。动产的查封,则包括对涉案汽车、艺术品、贵重物品等财产的查封。

追查资金去向

集资诈骗案涉及的大额资金,不法分子通常通过多种银行账户、第三方支付平台转移资金,或进行资金层层转化。因此,需要通过调取银行交易记录、第三方支付平台交易数据,以及资金去向调查,尽可能多地追回涉案资金。此步骤往往需要大量细致的工作,警方会联合银行、支付平台等机构,使用的手段和技术,进行资金的追查和追溯。

查明集资款使用情况

集资诈骗案中,集资得来款项的使用情况,是确定案件事实、追回财产的重要一环。不法分子集资款的使用往往有以下几种情况:用于企业经营、个人消费、投资其他项目、转移他处等。需要通过调取企业财务账目、个人账户流水等方式,详细查明集资款的去向和使用情况,以便进一步采取针对性的保全财产措施。

追缴违法的所得

不法分子通过集资诈骗获得的非法所得,应予以追缴。此步骤通常在案件侦查阶段完成,警方会将已追缴的非法所得予以暂扣,作为后续退还给受害者的重要依据。

明确受害者身份及集资金额

集资诈骗案有大量受害者,且散居于各地,此步骤主要包括两部分工作:一是通过各种渠道,全面准确地确认受害者身份,二是统计各受害者集资的具体金额。此步骤为后续退还财产铺平道路,是保全财产的重要基础工作。

妥善保管追回的财产

集资诈骗案中,追回的财产往往数额巨大、种类繁多,包括现金、房产、车辆、黄金等。这些财产应按照不同类型,进行集中保管。在案件侦办过程中,以交接清单的方式将财产暂交公安机关,由专门人员进行看管,确保不因保管不善而造成损失。待案件结案后,再根据事实和法律规定,归还给各受害者。

防止二次诈骗

集资诈骗案发后,不法分子残余势力可能继续欺骗受害者。因此,需要公安机关及时发布预警信息,告知公众防范相关集资行为,避免二次诈骗的发生。同时,还应指导受害者通过合法渠道维权,不要再次上当。

典型案例

近些年,集资诈骗案件时有发生,一些不法分子打着高大上的旗号,承诺高额回报,欺骗大量群众落入陷阱。2021年,某公司打着“虚拟货币”的幌子,在全国范围内部署代理人,以高额返利为诱饵,吸引民众购买所谓虚拟货币,实际是进行非法集资活动。该案涉及集资额达30余亿元,近3万名受害者深陷其中。

经法院审理查明,公司以“代理商”“合伙人”等名义发展下线,通过支付代理费、返利等方式,引诱更多人员加入,并承诺每天返利,引诱大量民众参与集资。公司实际控制人通过层层代理,将集资的资金转移至个人账户,后经多方取证,警方查封了涉案公司资金和房产等资产。终,法院以集资诈骗罪判处被告人有期徒刑,并处以相应罚金。

集资诈骗案涉及面广、涉案金额大,是社会大众需要高度重视的类型。希望通过对集资诈骗的界定、典型手段的分析以及保全财产的措施介绍,能帮助大家提高警惕,避免落入集资诈骗的陷阱,也为集资诈骗案受害者提供一些参考。在了解了集资诈骗的危害和防范措施后,大家应当树立正确的投资理财观念,远离高风险、高回报的投资项目,同时,也为他人传达集资诈骗的危害,共同维护健康的金融环境。